大陆站稳南极 竞争第一步
记者汪莉绢/综合报导
大陆近年致力南极科学考察,极地考察船「雪龙号」前几天才返航大陆。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」副主任杨惠根指出,海底、月球和南极是目前世界各国竞争最激烈的三大资源地,未来各国在南极享有资源份额,可能由其对南极科考事业的贡献度决定,因此积极推进南极科学考察,在南极站住脚,是大陆的必然选择。
南极资源丰富,被各国视为下世纪竞夺资源的地域。自一九八四年展开南极科学考察后,大陆一九八五、八九年在南极建立「长城」和「中山」两个南极站。迄今为止,正式派出南极科学考察队二十二次,四次深入南极腹地,花费九亿多元人民币,不仅在国际南极科考研究占一席之地,也取得对南极事务的发言权。
据大陆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资料显示,大陆计画近几年花费五亿元,实施南极科学考察的三大硬体改造专案;包括重建「中山」和「长城」站,改造「雪龙」号以及改造用于极地科学考察的上海基地。
此外,大陆也计画在南极内陆的冰盖最高点—海拔四千三百多公尺的「冰穹A」建站,这将是大陆在南极建立的第一座极地内陆站。
南极面积五千四百万平方公里,冰雪储量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百分之七十二,对解决人类淡水资源危机有很大吸引力。另外,南极蕴藏着比北极更丰富的资源和能源,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、丰富的海洋生物(特别是南极磷虾)和油气资源等。
杨惠根去年底接受「大连晚报」专访时,直率地指出,决定未来南极资源利益分配的,不仅取决于投入的多寡,也要取决于一国对南极地区的科研贡献。比如历经多次国际会议讨论制定通过的「南极矿物资源管理公约」就明确规定:一个国家可在国际南极开发中分享的经济利益份额,取决于该国对南极科学的投入和所作的贡献。
杨惠根说,为了在南极问题上获得更大的发言权,甚至一些小国也千方百计地前往南极建站插旗;丧失在南极的科学考察基地,就丧失二十一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二世纪的资源开发空间。
不过,杨惠根也指出,虽然大陆南极科学考察二十年来,获得许多成果,但体制和经费还面临一些难题。因经费不足,极地人才流失严重,他建议当局应尽快确定极地考察的常规编制和资金投入,并立法保障,确保南极科考稳步发展。
【2006/03/30 联合报】 @
http://ud...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