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陸站穩南極 競爭第一步
記者汪莉絹/綜合報導
大陸近年致力南極科學考察,極地考察船「雪龍號」前幾天才返航大陸。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」副主任楊惠根指出,海底、月球和南極是目前世界各國競爭最激烈的三大資源地,未來各國在南極享有資源份額,可能由其對南極科考事業的貢獻度決定,因此積極推進南極科學考察,在南極站住腳,是大陸的必然選擇。
南極資源豐富,被各國視為下世紀競奪資源的地域。自一九八四年展開南極科學考察後,大陸一九八五、八九年在南極建立「長城」和「中山」兩個南極站。迄今為止,正式派出南極科學考察隊二十二次,四次深入南極腹地,花費九億多元人民幣,不僅在國際南極科考研究占一席之地,也取得對南極事務的發言權。
據大陸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資料顯示,大陸計畫近幾年花費五億元,實施南極科學考察的三大硬體改造專案;包括重建「中山」和「長城」站,改造「雪龍」號以及改造用於極地科學考察的上海基地。
此外,大陸也計畫在南極內陸的冰蓋最高點—海拔四千三百多公尺的「冰穹A」建站,這將是大陸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座極地內陸站。
南極面積五千四百萬平方公里,冰雪儲量占全球淡水總儲量的百分之七十二,對解決人類淡水資源危機有很大吸引力。另外,南極蘊藏著比北極更豐富的資源和能源,有世界上最大的鐵山和煤田、豐富的海洋生物(特別是南極磷蝦)和油氣資源等。
楊惠根去年底接受「大連晚報」專訪時,直率地指出,決定未來南極資源利益分配的,不僅取決於投入的多寡,也要取決於一國對南極地區的科研貢獻。比如歷經多次國際會議討論制定通過的「南極礦物資源管理公約」就明確規定:一個國家可在國際南極開發中分享的經濟利益份額,取決於該國對南極科學的投入和所作的貢獻。
楊惠根說,為了在南極問題上獲得更大的發言權,甚至一些小國也千方百計地前往南極建站插旗;喪失在南極的科學考察基地,就喪失二十一世紀後半葉到二十二世紀的資源開發空間。
不過,楊惠根也指出,雖然大陸南極科學考察二十年來,獲得許多成果,但體制和經費還面臨一些難題。因經費不足,極地人才流失嚴重,他建議當局應儘快確定極地考察的常規編制和資金投入,並立法保障,確保南極科考穩步發展。
【2006/03/30 聯合報】 @
http://ud...om